拉美汉学家:文明国家间的沟通尤为重要
发布日期:2024-11-05 09:44 点击次数:198编者的话:“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他人沟通,互学互鉴,不仅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更能搭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之桥。”厄瓜多尔汉学家、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教授何塞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尽管儒学理论问世已两千余载,但其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很强的实用性。10月30日,在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等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上,《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何塞以及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知名汉学家马豪恩,两位拉美汉学家共同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如何在解决当代个人生活、国际社会问题,以及推动中国与拉美国家友好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图片说明:何塞
图片说明:马豪恩
图片说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公园里竖立着孔子雕像。
“拉美官员需要亲眼看中国”
“我十几岁的时候来到中国生活,那时中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1965年出生在阿根廷的马豪恩,于1979年至1982年跟随身为阿根廷驻华武官的父亲来到中国,在北京第五十五中学学习中国文化、历史和语言。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你们正在告别历史,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而且非常有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中国住了4年,回到阿根廷后,依然决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所由华人社区经营的中文学校继续学习中国文化。”
在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本科毕业后,马豪恩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深造,攻读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之后在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时,马豪恩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博士论文,后来以西班牙语出版成书,并在阿根廷畅销,他也因此在2013年获得了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这本书后被引入中国,中文名是《中国:大国的构建》(如右上图)。该书解答了中国未来的战略规划是什么、中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多久能实现等问题,帮助世界读者认识一个高速发展的中国——这个中国并没有兴趣成为超越其他国家的所谓“超级大国”,它想要成为的只是一个“伟大国家”。
过去20年里,马豪恩在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担任中国政治外交政策教授,推动开设了关于中国研究的研究生课程。为促进对中国与阿根廷关系的研究,他在阿根廷国际关系委员会担任亚洲事务委员会主任,并成立了中国工作组,负责统筹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和出版物等。
马豪恩表示:“过去15年里,我看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果你了解拉丁美洲的情况,就会发现中国已经成为拉丁美洲每个国家的贸易伙伴、投资者、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作为‘引擎’的作用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你如果回望过去12年,就会发现中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提出了多项倡议。与其他冲突不断的国家相比,中国正在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巨大努力。”马豪恩表示,“在拉丁美洲,我们认为中国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为拉美国家的稳定与和平贡献了力量”。
随后,马豪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拉美国家的交往历史:新中国和拉丁美洲的正式外交关系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只有古巴等少数国家与中国保持外交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和拉丁美洲各个国家逐步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贸易成为双边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开始了文化和教育交流。当时,许多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生来到中国学习语言、文化和历史。到了21世纪初,中国政府推出了“走出去”政策,开始在拉丁美洲进行投资与合作。而在过去10年里,双方还采取了一些国防合作的措施……“可以说中拉关系是逐步、多维度发展的,这就是中国政府承认巴西、智利、厄瓜多尔等多个拉美国家是其全面战略伙伴的原因。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中拉关系的各个领域都在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贸易等领域的合作,还通过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深化了中拉人民的友情。”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马豪恩欣慰于阿根廷与中国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密切互动和交流:“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美国家的年轻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及语言,我认为这源于阿根廷人对中国文化、哲学、艺术和文学的浓厚兴趣。阿根廷是一个主要由来自欧洲以及中东的移民组成的国家,阿根廷人思想开放,喜欢了解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希望探索中国丰富而古老的文化。同时,由于中国在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们也更愿意了解双边关系。丰富的文化和经济交流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想要亲眼看看中国。”
此外,马豪恩认为,中拉关系最需要的是政府官员之间进行更多交流:“拉丁美洲国家的中高层官员都应该亲自来中国了解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因为在拉丁美洲,我们主要通过欧美媒体了解中国,但我发现它们有时在解读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中国政府在不同问题上的立场方面不是很客观,所以拉美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最好亲自来中国,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中国。”
解决国际冲突的儒家之道
1959年,何塞出生于厄瓜多尔,上世纪90年代,31岁的何塞在古巴国务院担任翻译时偶然得到机会——可以选择去一个国家学习语言。原本“对中国没什么印象”的他在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去北京学习汉语后“心动不止”,毅然选择了中国。
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时,何塞的老师对他说:“如果你要了解中国人,一定要学习他们的哲学思想。”这句话让何塞记忆犹新,因缘际会,他投身于中国哲学的海洋,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三十春秋已悄然而逝。
“道家最难的一本书就是《庄子》,虽然晦涩难懂,但其妙无穷,甚至能够解决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何塞向记者讲述《庄子·至乐》记载的一则故事,妻子死后,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伸着两腿坐在地上敲着瓦缶唱歌,“面对至亲的离世,庄子不悲反喜,因为他知道妻子落叶归根,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起落,不为花颜易逝而焦虑,不因面对死亡而悲伤。”何塞说。
历史长河大浪淘沙,先贤哲思的魅力却不曾褪色分毫,除了教导世人参透生死、领悟生活,还能为国家解决国际关系难题。“巴以矛盾、俄乌冲突……如今世界纷乱,究其根本,是道德匮乏,价值缺失。如何解决这些当代国际社会的棘手问题?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何塞说,“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要的东西、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你想立足于世,也要让他人站得住脚,如果你希望他人有理想道德,自己首先要具备这些品质。这些道理不仅能解决你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还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当然,它们看似浅显易懂,行之却非易事。”
《运命论》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何塞表示,一个人如果成就斐然、才能超群,往往容易遭人嫉妒,国家亦是如此,如今中国日益强盛,自然会让他国眼红,“在这种局势下,文明国家间的沟通尤为重要,这正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遗产”。
“在国际对话中,人类的共同价值非常重要。”何塞举例称,中国和拉美国家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建立对话,让掌握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专家来沟通,“我们需要沟通,互相理解。即使彼此了解不足,也要理解对方,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如果是对全人类都有好处的事务,则适当让步,方为大同。”何塞补充道,“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你我都不是完美的人,社会也难以发展成为‘大同世界’,但我们依然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我,在国际交往中也应当熟稔儒家文化之精髓,推动现代化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正逐渐取代纸质书籍,不少年轻人被困于指尖的方寸之地,快速划过的屏幕消耗了也许本应美好且充满活力的青春年华。对此,何塞认为,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年轻人更应该读书和学习,并进行深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沉迷手机。“一些西方国家取消了哲学课程,这是错误的,”他说,“尽管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迅速,但是机器无悲无喜,无法代替人类进行深度思考”。